close


  在壽光村試種的蔬菜大棚里,無公害純綠色的西紅柿長勢喜人。在“第一書記”畢寶剛(中)等人的帶領下,越來越多的村民看上了這能致富的“金大棚”(齊魯網記者 張曉博 攝)

  在河口區義和鎮新落成的村民小區,“歷史文化展館”成為了弘揚當地農村傳統文化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宣傳載體(齊魯網記者 張曉博 攝)

  村民搬進了新家,村委卻忘了自己的辦公場所。義和鎮同合村村主任劉志剛,就把自家房子“貢獻”出來,給村委做了臨時辦公室(齊魯網記者 張曉博 攝)
  齊魯網河口4月16日訊(記者 張曉博)幹部走出辦公室,深入企業、深入大棚、深入“牛群”,到群眾中去踐行黨的群眾路線,在東營市河口區正在開展的“一包三派”活動中,幫扶黨員幹部不負眾望,扎根基層、辛勤耕耘,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為民愛民的新篇章,成為了乾群連心橋,發展新動力。
  蔬菜大棚里見真情
  站在壽光村西頭自家的蘋果樹林里幹活,村民老王有點心不在焉,他一直盯著幾十米開外的蔬菜大棚對老伴說,“說是種蔬菜大棚一年賺不少咧!”
  位於東營市河口區的黃河入海口附近的“壽光”村,境內除了黃河沖積平原,更多的是鹽鹼地,村民多種植棉花、蘋果。整齊排列在老王蘋果樹林對面的十幾個蔬菜大棚,是前年區政協來村裡的“第一書記”畢寶剛帶領村兩委建起來的。
  說起建蔬菜大棚的“坎坷”經歷,無論是畢寶剛還是村兩委的其他成員,都感慨萬千。“既保持傳統產業優勢,又如何增加群眾的經濟收入呢,當時我們想,能不能搞蔬菜大棚。”畢寶剛告訴齊魯網記者,來到村裡擔任“第一書記”之後,他們希望能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,“讓老百姓日子一天天好”。
  畢寶剛和班子成員分析過壽光村種菜的優勢:機遇好,被義和鎮作為特色精品園重點扶持;地處老黃河故道,土地肥沃、緊靠水庫,用水便利;信息優勢明顯,村民多為壽光市移民而來,便於溝通;村裡原有種大棚的鄉土人才,積累了成功經驗。
  但是,真塌下身子乾,第一年種大棚茄子就遇到了挫折,茄子要結果的時候,得病死了。這一下,損失三十多萬元。畢寶剛說,“這下沒法辦了,貸款160萬,都賠進去了,當時是真著急了。”
  “想讓群眾致富,得讓群眾看得見實惠才行。”儘管經歷了第一年的失敗,但畢寶剛和班子成員商量後決定,還是要把大棚辦下去,他為此動員自己的愛人,自掏腰包8萬元,補貼第一年的損失。“去年種豆角、西瓜、甜瓜,上半年就把人工費利息賺回來了。去年下半年,又種了6個棚的西紅柿、辣椒,一個棚利潤接近三萬元。凈賺十幾萬元。這下,我們就有底氣了!”
  有底氣的不止是“第一書記”畢寶剛和村兩委,在春天的風沙中,面對整齊的蔬菜大棚,老王告訴記者,“這畢書記真不容易啊,你看他這一年來多少趟吧!看著大棚搞的好,我和老伴都想試試了!”
  村委“忘了”辦公用房
  走進義和鎮同合村村主任劉志剛家的時候,他正帶領村委會成員和區紀委派駐村裡的“第一書記”丁曉輝商量村裡新引進的印尼佳發集團養殖項目的事,這個項目,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30餘萬元的收入。
  按照河口區第二批“一包三派”工作安排,自2013年1月起,河口區紀委對義和鎮同合村開展包村幫扶工作,丁曉輝來到村裡擔任“第一書記”。
  進村後丁曉輝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拆遷。2013年,按照區、鎮統一規劃,結合上級土地增減掛鉤政策,同合村整村搬遷到義和鎮頤和家園小區,原村舊址200畝全部復墾為耕地,仍歸同合村所有。
  丁曉輝知道,在農村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拆遷安置,“稍有不慎極易產生問題矛盾”。他帶領村兩委成員,進村入戶瞭解情況、傾聽訴求,一方面到區、鎮有關部門對接、掌握政策,一方面挨家挨戶宣傳做工作,半年開了50多次村民代表會議,等新房建好、搬進新居,才拆除舊村。
  丁曉輝說,針對群眾反映裝修花錢較多、個別群眾甚至打算不裝修即入住的情況,經區紀委領導班子研究,決定出資購置部分地磚,幫助同合村群眾裝修新居。經過多方考察,最終花費百餘萬元購置了12000餘平米優質地磚,分發給全村100多戶村民,受到群眾普遍贊譽。
  截止去年10月中旬,同合村全部拆遷工作基本完成,村民同意搬遷率達100%,11月中旬,舊村土地完成復墾並通過省市驗收,目前,大部分村民已經搬進了新房、用上了暖氣。
  當記者走進這個新落成的小區發現,村民新居寬敞明亮,但唯獨村委沒有辦公地點。村主任劉志剛便把自家房子貢獻出來當了臨時辦公室,“先解決老百姓的住房,俺們村委,等等再說唄!”
  局長給奶牛當“媒人”
  18棟14萬平方米的大型牛舍、1.6萬平方米的乾草存儲車間、1.3萬頭存欄奶牛……當記者來到位於河口市郊的仙河澳亞牧場時,被眼前的奶牛王國所震撼。
  而在兩年前,這裡還是大片荒原,僅僅一年的時間,魔術般的建起了一個巨大的奶牛王國,給奶牛做“媒人”的畜牧局副局長張建強,功不可沒。
  仙河澳亞現代牧場由新加坡澳亞集團投資建設,新加坡澳亞集團是由印尼佳發、美國嘉吉兩大頂級農業投資商聯合創建的奶業投資公司,牧場總投資5億元,占地1.3萬畝,設計存欄1.46萬頭,是目前亞洲單體存欄規模最大、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牧場。
  作為河口區畜牧局副局長,張建強於2012年7月成為了公司的“黨建指導員”,進駐企業的第二天,他立即組織企業及車間負責人召開會議,傳達區委、區政府“一包三派”活動精神,還聽取了企業情況介紹、安排佈置了黨建工作,為做好企業黨建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礎。為了有效地開展駐企調研工作,我擬訂了調研計劃,明確了調研目的、任務和方式,安排了調研日程,深入企業及周邊村開展調查研究。
  以黨建工作為核心,立足實際幫助企業解決具體問題,成為了張建強的主要工作。兩年來,張建強和畜牧局的工作人員,躬下身子、深入“牛群”,幫助企業協調土地承租還是爭取奶牛良種補貼資金、協助企業做好人事招聘,深受企業好評。
  在張建強還給奶牛當“媒人”,延伸推進項目的洽談工作,積极參与洽談了澳亞新戶牧場項目和乳製品加工項目,已簽訂了投資協議,澳亞新戶牧場項目將於今年4月份開工建設,乳製品加工項目於今年開工建設,2015年上半年完成;對於牧場糞污處理問題,目前正在與中海油洽談對接,積極爭取配套沼氣生產及LNG轉化項目,有望今年落戶。
  澳亞牧場在仙河鎮落戶,帶動實施了總投資1000萬元的東方鮮奶加工項目。目前,總面積953平方米的加工廠房已建成投用,自動鮮奶加工成套儀器、運輸車輛、化驗儀器等設備調試成功,在河口區設立20個銷售網點,目前8個鮮奶吧網點已正式運營,仙河鎮自產的鮮奶、酸奶已經走上了百姓的餐桌。在免費品嘗、試喝後,根據大眾口味,鮮奶場又對加工工藝進行了改進,現在,一到傍晚時分,各銷售網點人頭攢動,生意火爆。
  仙河澳亞現代牧場的建設,真正實現了帶項目、促增收、強產業的目的。據統計,該牧場可年產鮮奶10萬噸,安置就業人員120人,實現銷售收入4.2億元,取得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
  踐行群眾路線,“一包三派”見成效
  按照河口區委書記聶建軍的設想,開展“一包三派”活動,通過深入群眾、扎根基層,要實現“作風在一線養成,形象在基層樹立”的效果。
  聶建軍要求幹部要“深懷感情扎根農村,到農村、企業基層一線去鍛煉成長,去提高服務社會的本領”;既要真抓實幹,又要當好表率,真正當好科學發展的帶頭人、農民群眾的貼心人、矛盾糾紛的調解人、文明新風的倡導人、黨建工作的引路人;把實現好、維護好、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要註重傾聽群眾呼聲,瞭解群眾意願,集中群眾智慧,尊重群眾願望,一切以群眾利益為重。
  記者瞭解到,作為東營推進黃藍國家戰略,加快黃藍經濟區建設的橋頭堡,在東營市河口區,這項活動正在按照當地“下得去、沉得住、做得實、幹得好”的要求,取得積極成效。
  為給幫扶村、派駐企業留下一支“永不撤離的工作隊”,河口區委不斷加大對基層黨員幹部的培訓力度,培養後備幹部,增強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本領,增強企業發展活力。“一包三派”活動的不斷實踐,進一步整合優化了黨建資源,實現了機關、農村、企業、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全覆蓋,構建了城鄉一體的網絡化基層黨建工作格局。
  據介紹,“一包三派”活動的開展,得到實惠的不止是普通百姓。廣大下派幹部積極到農村基層去、主動到艱苦地方去經受磨煉,砥礪品質。他們帶著項目進村,帶著感情進農戶,帶著政策進經濟組織,為群眾辦好事、做實事、解難事,幫他們理思路、找項目、傳技術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促進農民增收,促進農村和諧,促進企業升級晉檔。通過與群眾面對面、心連心的交流,強化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,增強了群眾對黨員幹部的認同感,拉近了幹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,密切了黨群乾群關係,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和支持。  (原標題:東營河口:“一包三派”成為乾群連心橋 發展新動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37itwg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